前言
茶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因此茶的發展不論是在茶具或是茶術上都十分的完備,也形成了茶文化,茶文化的內涵層面的豐富性也常被用來做為中華文化的代表。茶經常在坐禪時用來提神醒腦,也間接的代表著禪的意境。太極拳結合中國特有的思惟哲理,以動態的方式來呈現,茶與太極拳一動一靜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指標。個人嘗試著以太極拳的文化來解說茶文化中,讓彼此可以相互輝映,提升文化的內涵。
一、遊於藝,而近乎道
個人認為「泡茶」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泡出好喝的茶」,「泡出好喝的茶」雖然是一件小事,可以很簡單,一個茶杯,幾片茶葉,熱水一沖,也可以很繁文褥節 , 需要很多規矩,泡茶的流程可以達到藝術化,也能深入到心理層次,達到精神層面的滿足與自我充實,雖然「泡茶」可以說沒什麼經世濟民治國的大道理。
古人認為小技術但是可以包含著大道理,故有「伊公羹、陸氏茶」之說,因此「泡茶」可以遊於藝,而近乎道,所以個人還是將中國泡茶的文化稱為「茶道」。

二、從體、相、用談太極拳與茶道
茶葉的種類、茶具器皿的品質、泡茶的環境與泡茶的技術等等,都會影響到泡出的茶湯品質,而泡茶者與品茗者的互動也會影響到茶文化的深度,所以「茶道」是一項相當複雜與充滿變化的文化與學問,而太極拳對於茶道的影響著重在「人」的影響,透過「調身、調息到調心」與「以身入心」的深化,使一個「茶人」在泡茶時身體姿勢與動作,除了能「合規矩、守規矩」與「優美自然」外,;更重要的是體會與享受身心靈的舒暢與輕安。
現在以佛教華嚴宗的體、相、用來簡單分析茶道與太極拳的內涵,以便說明其間相互關係,所謂的「體」是指「理體」,「相」是指「相貌風格」的展現,「用」是指「功用」效果,為了容易理解,先以表格來做簡單說明:

三、調身、息、心到動靜交相養

【調身】:太極拳在姿勢上講究立身中正,簡單一點說就是身體姿勢要自然正直,脊椎
一節一節的疊好,頭、頸、肩、腰、胯周身要放鬆不緊繃,動作要能沉肩墬肘,透過這樣的訓練,在泡茶時,不論取水、倒茶或端杯,都不可以頭歪頸邪,這不僅姿勢不雅,也會造成泡出來的茶湯品質打折扣。而泡茶的流程中左右手也不能交錯複雜,與太極拳中對手部動作的要求,『以鼻為中線,左手管左半邊,右手管右半邊』,的簡約清楚的流程,使泡茶的過程中動作清晰且賞心悅目,儀態優雅。
【調息】:太極拳講究氣沉丹田,呼吸要細、勻、深、長,讓自己的內心平靜,呼吸平穩,可以提升身體的能量與氣血的循環,同樣的在泡茶時呼吸不紊亂,不僅使人感受泡茶的從容與自在,對於控制泡茶的時間與流程有更佳的效果,此外由於氣息的調控得宜,對於茶湯的品質有提升的效果。
【調心】:太極拳在練習時通過自我身體肌肉、骨骼與心念的觀照,可以深入到心理層面,檢測自己是否緊張、憂鬱或衝動,在泡茶的過程中,觀照每一個動作與念頭可以達到體會與分享茶道的喜樂。
四、簡單生活化
或許有人認為說了這麼多的哲理,太極拳與茶道似乎很難生活化,喝起茶來非得要繁文縟節才可以,事實上我們可以用「陰陽」的道理讓茶道與太極作一個結合。
在中藥傳統的說法中:「氣為陽,味為陰;氣厚者陽中之陽,薄者陽中之陰,味厚者陰中之陰,薄者陰中之陽…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此陰陽之義也。」依此茶葉也可以簡單的話分為陰與陽。
茶葉若是沒有經過發酵或輕微的發酵處理,可以感受到“茶氣”較強,味道也較清爽,例如綠茶、清香烏龍與香片等等。而經過強烈發酵的處理的茶葉,“茶氣”較弱,但是味道較濃郁與渾厚,例如鐵觀音、普洱茶或是紅茶等。
所以想要提神,可以喝屬於「陽」的茶,如果想要安定心神就可以喝屬於「陰」的茶,例如早上起來喝一杯青香的烏龍茶有提振精神與提升面對一天活力的效果。下午累了想要養神安氣,可以來一杯紅茶養胃安神。
相對的太極拳也能呈現不同風格的套路與茶香對應,例如風格渾厚的打法,可以與濃郁的蒲爾茶對應,或是低沉的古琴或大提琴相配;沉穩中規中矩的風格,宛如半發酵的烏龍茶,搭配著中音的琵琶、吉他或中提琴;輕靈飄逸的拳風,猶似品嘗一盅的清香的香片或清茶,聆聽古箏或小提琴所發出優雅的音樂。
簡單的茶飲中也包含了太極的陰與陽哲理,茶與太極是一動一靜的「動静相養」,這樣的生活也是一個簡單的「太極生活」。
五、結語
中華茶道與太極拳都有非常高深的學問,在此僅是簡單提出通過太極拳的鍛練,有助於茶道在身體上正確的調整與心靈上的體會,使茶道不僅只是一項泡茶的技術或是玩物喪志的嗜好,茶道有助於太極拳的內涵哲理體現,茶道與太極拳是可以相輔相成的,不僅可以加強五官的鑑別力,同時有不僅可以舒解現代人的壓力,也能滿足身心靈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