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因此想練習太極拳又想暢通經脈氣血,達到身心康泰,是許多練習太極拳的初衷。
但大部分的太極拳套路,很難符合經脈運循行的規律練習,為了符合現在大眾的需求,因此依太極拳的招式精華與經脈的循行,編篡一套符合忙碌的人練習的「樂活太極」,此套路只有八個招式,可以單邊練習,雙邊練習,甚至可以十字或米字型練習,其優點如表說明。

太極拳本具有「以形導氣」、「以息調氣」與「以意形氣」的功效,各門各派的招式套路練熟後,自然能元氣充足,元氣充足後身體的經脈,自然氣旺血足暢行經脈,但若是想事半功倍,或是針對性的練習,那麼練習套路時,可透過觀想經脈的意念進行與動作、呼吸的搭配,如此身心息三調合一,達到舒展筋骨,活絡氣血。但想如此暢通經脈,除動作熟練外,需要將經絡的路徑記熟, 或是至少熟記經脈的起與止的穴位,以下簡要說明練習要點。
- 起勢:
上提,氣行督脈;下落,氣行任脈。
- 攬雀尾:
掤:氣行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中府穴),止於拇指末端(少商穴)。
捋:氣行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之尖端(商陽穴),止於對側鼻孔旁(迎香穴)。
擠:氣行足陽明胃經,起於眼下(承泣穴),止於第 2 足趾外側端(厲兌穴)。
過渡後坐:氣行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末端(隱白),止於腋下第六肋間
系(大包穴)。
按:手少陰心經,起於腋中(極泉穴),止於小指橈側末端(少衝穴)。
- 雲手:
氣行手太陽小腸經,起於手小指尺側端(少澤穴),止於耳旁(聽宮穴)。。
- 單鞭:
氣行足太陽膀胱經,起始於內眼角(睛明穴),止於小趾的外側末端(至陰穴)。
- 下勢:
過渡後坐: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心(湧泉穴),止於鎖骨下緣(俞府穴)。下勢: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前旁(天池穴),止於中指的末端(中衝穴)。
- 金雞獨立
過渡弓步:手少陽三焦經,起於無名指尺側末端(關衝穴),止於眉毛外部
(絲竹空穴)。
獨立勢:足少陽膽經,起於目外眥(瞳子髎),止於第 4 趾外側端(足竅陰穴)。
- 手揮琵琶
氣行足厥肝經,起於足大趾外側(大敦穴),止於乳下部(期門穴)。
- 合太極
氣收回丹田。
以下透過真人與 3D 經絡圖來呈現,有助於練習本套路的功效提升。

透過這樣的練習,可以把一邊的經脈觀想一次,然後換邊再練習一次,或者在「攬雀尾」之後左右交換。左右練習一次大約只要 5 分鐘,所需的場地也只
要左右一步,非常適合忙碌的現在人練習,每日早晚花費 15 分鐘練習,就能為身體打下健康的基礎,同時也為進階的太極拳奠定基石。
“本文圖摘錄自《太極樂慢活》李章智著,未來出版社”